查看原文
其他

并肩逆行 坚守待变——我校附属第一医院医疗队出征武汉的31个日夜

中山大学 2020-09-0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布谷岛 Author 谷河传媒



1月24日本是万家灯火的除夕夜,但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武汉肆虐爆发,这一天也成为了我校附属第一医院9名医护人员首赴前线、紧急支援武汉的日子。此后,第二批、第三批队员相继出征,附属第一医院医疗队成为武汉抗击疫情的一支重要队伍。


如今,抗击疫情的战役曙光初现,确诊人数显著下降,治愈出院人数则日益增长。回望过去的一个月,医院的医护人员凭借精湛纯熟的医疗技术、全情投入的奋战精神,再加上细致入微的“话疗”,谱写了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战“疫”前线故事。




视频|并肩逆行


附属第一医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出征 





出  征

“国有难,召必归,战必胜!”


◆ ◆ ◆ ◆



1月24日晚上是许多家庭其乐融融围坐一桌吃着年夜饭、观看着春晚的大年夜,而此时,一辆前往广州白云机场的大巴上,九名医疗队员戴着口罩,携带着收拾好的行囊和医疗物资,正准备踏上征途。他们是来自附属第一医院的医生护士,此刻他们的目的地,是正与新型冠状病毒斗争的主战场——武汉。


当日,“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医疗队招募令”下达不到半小时,自愿请缨前往武汉前线支援的医护人员瞬间报名满额。


“我报名啊,护长!”

“护士长,如果院内还需要支援的话可以让我去。”

“合适的话也写上我的名字吧!”

“湖北估计这个时候挺难的,我报名前往湖北,谢谢!”

“护长,刚刚看到信息,如果需要我也想报名。不为别的因为我是湖北人,我同学早就在一线了,我和我老公商量过了,看看我合适不?”

......


一条条简短有力的微信消息背后,是医护工作者救死扶伤的本能与信念,是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职责与使命。医学检验科陈培松博士在一个月后回忆时说,“从我个人的感悟来说,医务人员对疫情的责任感是天生的,似乎都没怎么思考也没怎么经过动员,自然而然就接受了一切。”


医疗队队员在大巴上准备出发 


启程赶赴武汉的人员中,有两位专家——刘大钺教授、吴健锋教授,他们曾经抗击过非典,17年后再次出征。当天医院成立湖北医疗队临时党支部,吴健锋教授被任命为临时党支部书记,刘大钺教授担任医疗队长,他们称这是“职责所在”。


1月28日下午,第二批的九名医疗队员也踏上了征途。原本在河源老家过春节的护士叶蕾,在接到通知后让家人立即送她回到了医院。王翠苹医生在出发前告诉二年级的女儿,“妈妈和同事们去前线,患病的人就没那么多了。”


晚上接到出征通知后,因为理发店已经关门,几个同事互相帮忙剪发,原本长发及腰的陈娟转眼变成齐肩短发。


在出发仪式上,医院领导为队员们逐一戴上温暖的红围巾,红围巾里是最深的祝福和牵挂,“我们的队伍受到过SARS的洗礼,素质绝对过硬,等待兄弟姊妹们凯旋!”


第二批队伍不仅是对第一批队伍的人员支持,也同时带来了根据首批队员反馈而进行调整的物资和生活用品补给,其中,有大包小包的成人纸尿裤。


2月2日,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管向东教授作为国家级专家组成员,赶赴武汉执行紧急医学救援任务。


此前,作为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管向东教授与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向全国重症医学专业同道发出倡议书,号召大家积极响应,勇于担纲、勇于一线,争做打赢疫情阻击战的前沿战士。“凡为医者,侠之大者,奉命于病难之间,受任于疫虐之际。国有难,召必归,战必胜!”





冲锋

改造病区、规范流程、优化治疗方案


◆ ◆ ◆ ◆



号角最初吹响时,往往面临着许多未知的困难与挑战。医疗队员甘恬田在日记中写道,“刚到达武汉的前几天,陌生和紧张忙碌的工作,让我每天都要靠安眠药来强迫自己休息。”


1月26日,医院第一批医疗队与广东医疗队正式进入汉口医院,接管呼吸一病区的工作。汉口医院距离华南海鲜城只有六七公里,是疫区中心的中心。然而汉口医院并不具备传染病医院的隔离条件,病房老旧、缺乏隔离防护、人手严重不足、危重症患者占比高,在医疗队最初入驻后的27日即收治70人,其中50多名是危重症患者。


医疗队员走在去医院支援的路上


由于很多病人都需要用双鼻氧管加面罩吸氧,氧桶的消耗比较大,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搬氧桶的工作任务需要医护人员来回几次才能完成。


繁重的工作带来的是身体上的疲惫,而流程混乱、感染风险大的医院环境对医疗队队员来说则意味着更大的挑战。


然而,医疗队员们并没有就此妥协。他们从改造病区开始,重新设计了病区的流程图,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规范,同时,医疗队长刘大钺教授争分夺秒地对医护人员进行感控培训,他还身兼“装修工”“清洁工”和“搬运工”多重身份,收拾医疗垃圾、搬运医疗物资,有时一直到凌晨四点,还可以看到刘队长清洗消毒护目镜的身影。


医疗队重新设计的病区流程图


此外,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吴健锋教授常常帮助队友疏导情绪,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的箴言。


同时,驰援武汉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也在困难的当下变得更加强大,发挥着战斗堡垒的作用。即使是面对高强度高压力的抗“疫”任务,党员们也没有放松思想和组织建设,党支部抽空召开会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进行党委工作部署,对于在前线作战的党员医务工作者来说,这是指明方向的灯塔,既带来希望,又鼓舞人心。


“我是一名重症医学(ICU)医生,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义无反顾,责无旁贷……请党组织在实践中考验我!”一次次迈出的逆行脚步,让队员在战“疫”的当下更贴近地感受到了个人的担当和组织的感召,他们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希望在这无声的战场,成为领头冲锋的勇者。


1月31日上午,吴健锋、司向、易慧在查房时成功救治了一名气胸患者,这是医疗队率先采用床边重症超声技术治疗重症患者的尝试,而这一技术的应用,也大大提升了重症患者的床边救治能力。在医疗队进驻汉口医院十来天后,已有多名患者治愈出院。


对这片正陷于病痛的土地,冲锋者内心充满了最炽热的感情和终将治愈的必胜决心,他们的步伐,未曾摇摆和迟疑。


医疗队开展重症床边超声技术 





坚守

“你们不出院,我们不撤离!”


◆ ◆ ◆ ◆



第一批医疗队出征过去一周,面对着增长中的病患数量、高强度的工作任务和波动的内心,医疗队员选择继续坚守。在坚守的过程中,为了减少感染几率,队员们一起剪短了头发。他们对入住的酒店进行改造,设置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将每次进入酒店前的全身喷洒消毒视为每天下班的仪式。以前将大家熏得头晕的消毒药水味道现在却带来了安心。


队员回到酒店全身消毒  


2月4日,护士李美平照常在为病人输液、接瓶以及为需要吸氧的病人更换氧桶,来回几次才能完成的搬氧桶工作也已熟练。而在这一天,一位病人家属主动上前帮助一起运送了氧气筒,运到目的地后,李美平很感激地说了声,“谢谢您,辛苦了!”


病人家属说:“你们才辛苦,每天这么忙还要不停地搬这么重的东西,你们辛苦了!”这句话为医护人员注入了安心和坚定的力量。“暖暖的,觉得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医疗队员在前线坚守


“你们不出院,我们不撤离!”这是医院第二批医疗队队员在查房时最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不仅仅是患者的定心丸,也是每一位医疗队队员的强心剂。


前方的坚守从来不是孤独的,在第一批第二批医疗队伍投身战“疫”的过程中,第三批131人的医疗队也在两个小时内紧急集结完毕,并于2月7日中午出发。这支“特战队”将支援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


出发仪式上,中山大学副校长、医院院长肖海鹏为医疗队授旗,并做了动员讲话,为每一位队员打气:“当你们步入中山大学中山医这座神圣的医学殿堂时,你们曾经宣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你们的健康是病人生命的保障!祝福你们平安凯旋!”


医院党委书记骆腾带领医疗队宣读誓言,牢记“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医训,全力以赴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一首由中山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金婷婷和医务人员共同创作的《我们是中国,我们是一家人》,由戴着红围巾和口罩的出征者唱进了每一个人的心中:“你的身影多么圣洁光芒,将永不凋零的希望照亮;你的脚步赶往生命的方向,让站起的信仰更加伟岸。”


第三批医疗队出征 


“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行动受到束缚,护目镜也让视线模糊不清,防护服里面的内衣更是湿了一遍又一遍,刚开始很不适应,现在已经慢慢适应,对协和医院的医护系统及各项医疗工作也逐渐熟悉了,工作更加有序高效了。”这是第三批医疗队邹外一医生写下的话语。


“确保大家的‘零感染’是我们努力的目标”,而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位医疗队队员坚定信心的体现。





希望

“我必须高高站立起来,成为庇护病患的那片树荫!”


◆ ◆ ◆ ◆



转眼过完了元宵节,传统的年也算过去了。第一批医疗队的出征,也已经度过了关键的十四天。2月8日,随着第三批队伍正式进驻武汉协和医院重症病房,医院三批共150名医护人员的援鄂医疗队伍全部到位。


希望在一点点生长着,发自每一位医生、护士,传递给每一位患者。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重症病区里,医疗队的专家为新冠肺炎病人做起了“话”疗。一同查房的陈振光教授与黎丽芬教授、胡春林教授、邹建勇医生对每个病人进行了安慰和鼓励。


“医生,我觉得我血压高。”

“我们帮你用静脉的药,给你打点针,给你用上呼吸机,慢慢就会舒服的,别紧张,别急。”

“你不要太紧张,慢慢地跟着呼吸机呼吸,一个人越紧张,肺就越往里面收窄,不通畅。”

“我们明白你辛苦的,呼吸机的参数我们都看得到。”


医生们走进每一间病房和每一位患者交流时,“别紧张”“别急”仿佛成了口头禅,为患者注入了一剂镇静。“都是有经验的医生,我好多了”,这是病人给予医生们的反馈,也滋润了医疗队员内心希望的种子。


“病人心理稳定了,鼓起勇气,才能对抗疾病。在对抗新冠肺炎的战场上,我们医病要医身,更要医心。”这是陈振光教授笃定的信念。病人出院的好消息不断传来,与此同时传来的还有他们的感谢,这无疑是医护人员最大的慰藉。


医疗队员为病人做“话”疗 


42床的患者在信中说,“你们如抗洪大堤般坚守在最危险的一线,不顾个人安危与病毒抗争,与时间赛跑。你们给了我们最精心的照护,给了我们安全感!我们要谢谢你们!在病房度过了元宵,又度过了情人节,看似孤独但内心却时刻感动着。”


93床的病人说:“虽然他们全副武装,看不清他们可爱的面容,但我偷偷的看到了他们的名和姓。因为有了他们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日以继日的奉献付出,我必须要记住他们伟大的名字,他们只是逆行者的代表,是我亲自感受、亲眼目睹,他们待病人似亲人!”信任、感恩在医患之间流淌延续,希望也因此萌芽长大。


出院患者写给医疗队医护人员的感谢信 


好消息不断地传来。面对基础疾病较多的老年病人容易发展成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的情况,第三批医疗队员紧急召开队务会,讨论出了搭建高级生命支持单元的方案,从而创造条件降低危重病人的死亡率。


“匆忙准备的清单,请老师帮忙补充。”

“所需药物都准备好了吗?”

“请大家帮忙提意见,我一个人想不全。”


改造高级生命支持单元的过程中,医疗队并不是孤立无援的,他们在第一时间收到了来自后方医生战友补充的《病房简易ICU备药》。


从规划到相关设备、技术、药物的准备,再到护理部有经验护士的人员调整,一个简易而高效的高级生命支持单元立刻建了起来,也为重症患者搭建起了一条新的生命通道,争取了更多治疗时间和机会。


搭建的“高级生命支持单元”让病人得到救治  


除了开设高级生命支持单元,2月15日,医疗队在面对一位患者血氧饱和度无法回升的危险情况时,首次在前线采取俯卧位通气技术,多位医护人员半个多小时的通力合作终于拯救了危重患者,而这也成为医疗队与新型冠状肺炎病毒抗争时,又一次有力而有效的成果。


甘恬田护士在驰援日记中写道:“正如《平凡世界》所言:‘我不啼哭,不哀叹,不悔恨,金黄的落叶堆满心间,我已不再是青春年少。’现在的我必须高高站立起来,成为庇护病患的那片树荫!”回首来时路,医疗队员们不仅实现了一次次医疗技术的突破,还收获了病人真挚的感谢,那些暖意在一瞬间涌进心头,成为队员们继续前行的力量。


医疗队员为自己打气 


甘恬田相信,所有的医疗队成员都相信,庇护患者们的那片树荫,终能等来阳光耀眼的那一天。


所有人都在等待着,医疗队凯旋的那一天。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布谷岛


内容略作修改,点击页面左下角可阅读原文




推荐阅读


-- iSYSU ---

来源:附属第一医院、传播与设计学院、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

作者:许文宁

视频:刘小慧、李家欣

制作:谷河传媒

编辑:张露

责任编辑:陈倩赟

初审:赵现廷

审核:沈麟

审定发布:陈诗诗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